电子快门,其实并没有快门卷帘这样的物理结构,而是通过控制传感器内部电路开关来控制曝光的(读取感光层内数据的时间点),相比机械快门有更高速、以及静音且没有震动的好处。不过根据目前许多测试结果来看,电子快门由于拍摄前CMOS始终处于工作状态,没办法通过物理遮挡来清除电荷,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干扰,产生更明显的暗部噪点(也有通过曝光前先断电来清除CMOS电荷的,不过会有更明显的时滞,有利有弊)。

另外,目前大部分的电子快门依然是“卷帘快门”、逐行读取感光层数据,所以也会产生如焦平面快门的果冻效应和无法高速闪光同步。而少部分全域快门的CMOS结构又相对复杂且成本高,所以更多的还是出现在专业电影机或转播机中(有说采用电子快门的尼康1系是全域快门,有机会要试一下是否属实)。

究竟哪种快门更好?应该是电子全域快门,拥有无声、无震动、高速快门(可达1/16000s甚至1/32000s)、高速闪光同步、无果冻效应、无机械结构物理寿命限制等诸多优点,虽然目前还有噪点更高的缺点,但是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发展对CMOS结构的不断改进而有效解决的。至于两种机械结构则各有千秋,焦平面快门速度更快,一般可达到1/8000s;而镜间快门的优势在高速闪光同步和防止果冻效应上,但是快门速度则会维持在1/2000s到1/4000s。

那么目前来讲电子快门是否就可以取代机械快门了呢?还不行。由于噪点的问题,对于专业需求来说,还是机械快门可以获得更出色的成像;同时,目前用于相机的电子快门基本上依然是“卷帘式”的,所以相比机械快门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像全域电子快门这么明显。

当然,厂商也有相应的对策,为了结合机械和电子快门的优势,如今,采用混合式对焦的相机也越来越多了,用户可以自由在机械快门或是电子快门间切换,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