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NS遭篡改多因恶意软件感染、路由器漏洞利用或公共网络劫持,攻击者通过控制解析指向非法服务器,窃取信息或实施

为什么会被人篡改DNS?——原理、手段与防范指南

DNS系统的基础概念

项目

说明

DNS功能

将域名(如www.example.com)转换为IP地址(如192.168.1.1),实现网络访问。

工作原理

客户端发起请求→递归DNS服务器逐级查询→返回解析结果。

核心组件

根DNS服务器、顶级域服务器(如.com)、权威DNS服务器、本地缓存DNS服务器。

协议与端口

基于UDP/TCP协议,默认端口53。

DNS被篡改的常见原因

中间人攻击(MITM)

技术手段:

攻击者通过ARP欺骗、路由器漏洞或WiFi劫持,截获客户端与DNS服务器的通信流量,篡改返回的IP地址。

典型场景:

公共WiFi环境中,黑客伪造DNS响应,将银行网站域名解析到钓鱼网站。

案例:

2014年“SSL Strip”攻击通过降级HTTPS为HTTP,结合DNS劫持实现流量窃取。

DNS劫持(DNS Hijacking)

技术手段:

缓存投毒:利用DNS协议缺陷,伪造响应包污染缓存服务器。

权威服务器入侵:通过攻击域名注册商或托管平台,直接修改DNS记录。

动机:

政治目的(如国家层面的域名封锁)、商业竞争(流量劫持)或网络犯罪(广告植入)。

案例:

2019年某云服务商遭黑客入侵,多个企业域名被恶意指向赌博网站。

本地设备或软件漏洞

常见漏洞:

路由器固件漏洞(如CVE201810561允许远程修改DNS设置)。

恶意软件篡改系统Hosts文件或DNS配置。

风险点:

家庭路由器弱密码、未修复的固件漏洞、下载捆绑恶意软件的“破解工具”。

社会工程学与物理攻击

手段:

冒充运维人员骗取DNS管理权限。

物理接触服务器时篡改配置文件(如机房维护期间)。

防御难点:

依赖人员安全意识,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完全规避。

DNS篡改的影响与识别方法

影响类型

具体表现

网络不可达

域名解析失败,无法访问目标网站。

流量劫持

用户被导向钓鱼网站、广告页面或恶意服务器。

数据泄露

中间人攻击截获敏感信息(如登录凭证)。

声誉损失

企业官网被篡改可能导致用户信任危机。

识别方法:

对比IP地址:

使用nslookup或dig命令查询域名解析结果,与官方IP比对。

nslookup www.example.com # 正常结果应为官方服务器IP

检查DNS日志:

查看本地DNS服务器或路由器日志,发现异常请求或响应。

浏览器警告:

HTTPS站点若出现证书错误,可能因DNS被篡改导致流量未到达真实服务器。

防范DNS篡改的核心措施

加密DNS通信

启用DNSSEC:

通过数字签名验证DNS响应的真实性,防止缓存投毒。

使用HTTPS/TLS:

强制加密传输,降低中间人攻击效果(需配合证书验证)。

加固本地网络环境

措施

操作建议

更换路由器默认密码

避免使用厂商默认密码(如admin/admin),启用WPA3加密WiFi。

禁用第三方DNS服务

谨慎使用公共DNS(如114.114.114.114),优先选择运营商或企业自有DNS。

更新固件与软件

定期升级路由器、操作系统及浏览器,修复已知漏洞。

监控与应急响应

实时监控DNS流量:

部署流量分析工具(如Wireshark)检测异常DNS请求。

备份DNS配置:

定期备份权威DNS服务器的配置文件,以便快速恢复。

相关问题与解答

问题1:个人用户如何判断自己的DNS是否被篡改?解答:

使用ping或nslookup查询常用域名(如www.baidu.com),核对返回的IP是否与官方一致。

检查路由器DNS设置是否被修改为可疑地址(如非运营商提供的公共DNS)。

安装安全软件扫描恶意程序,部分木马会篡改本地DNS配置。

问题2:企业如何防御DNS劫持攻击?解答:

分层防护:

内部网络启用DNSSEC验证。

边界防火墙过滤非法DNS请求(如端口53之外的UDP/TCP流量)。

权限管理:

限制DNS管理权限,采用双人审批机制修改关键记录。

监控与审计:

部署SIEM系统(如Splunk)实时分析DNS日志,发现异常变更。

定期进行渗透测试,模拟DNS劫持攻击场景。

来源互联网整合,作者: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iboce.com/ask/203642.html